勒勒车
勒勒车为蒙古式牛车,为草原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由于 游牧民族迁徙不定,车子成为其交通必需。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早就有造车用车之习俗。凿刻在 乌拉特中旗几公海勒斯太山崖上有多幅车子的岩画。据有关学者考证:“其式样与北魏车型很相似,为双辕双轮,车厢上有毡帐,可以乘坐或居住。” 勒勒车的起源已经无法确考。不过,《 汉书·扬雄传》载《长扬赋》有"砰(车旁加贲),破 穹庐"的 语句。据考证,"砰(车旁加贲)"就是早期的车辆,说明秦汉之际, 匈奴人就懂得造车。
历史上,我国 北方游牧民族较多,大都擅长骑马征战,军民合为一体。由于勒勒车在雪地和深草中行走迅速,因而时常作为战车在战争中效力。在平时生产生活中,勒勒车主要用于拉水、运送燃料,倒场迁居时,装载 蒙古包和其他生活用具和用品。 草原之舟:从秦汉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千余年中,勒勒车一直是草原牧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有"草原之舟"之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原材料勒勒车通常主要以草原上常见的 桦木为原料,这些树多生长在牧区的山岳地带。它的构造分为车上脚和车下脚两部分。车下脚是由车轮、车轴、车头组成的。蒙古车的车 轮子一般是用六个木辋组成的,辋为弧形,衔接为一个轮子,车轮的高度为一米五,每台车共两个车轮。车轴心长达四十五厘米,外端直径约为二十九厘米,内端直径约为三十二厘米。轴条一般用榆木和柞木制作,每根长达六十五厘米左右。车轴心与 车辋之间,放射状排列36根车辐,支撑车轮。车轴两端有车头,这些部件,构成车下脚。车上脚是由车辕、车撑、车槽组成。车辕长达四米多,期后 半部分配以八至十条横撑,辕穿过约一米五的车槽。在两辕顶端系以编好的绳状柳条,套于牛脖子悬的横木上。辕条短、轱辘的,不易倾倒,驾驭起来精干得手,很适应本地山岭沟壑地形。 牛马拉车大车因构造大小而分为头大车、二大车两种,主要用于搬运农产品和货物。车身结实,载重量250-500公 斤。拉车的牛马视载重量多少与行程远近而定,头大车为4-10头,二大车为4-7头。大车一日可行15-20公里。
勒勒车的构造分为车上脚和车下脚两部分。勒勒车一部分是车轮,一部分是车辕。车辕5米长左右。车觳中间横穿一个孔,用来插车轴。9辋18幅的车觳中间一般要打18个卯,用以插18 根车辐条的榫头部分(8辋16幅的车 觳要打16个卯,用以插16根车辐条的榫头部分)。 为了结实, 车辋外一般扣一个铁瓦,车觳的轴孔里也放个铁箍,车轴上则套一个铁圈。穿上车轴后,车轴外面还插一根别棍称为车辖。 车辕从前向后横打8个卯,用以穿插8根横秤;竖打4个卯,用以栽4根立柱,以便固定车厢。这样,人坐上去之后碰不到车轮。 在两辕顶端系以皮绳,套于牛脖子上搭的牛鞅子(轭)上。这样,勒勒车就可以在交通不发达的沼泽、草地、荒滩上自如地前进。各地的勒勒车体态构造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适合本地特性的改造。如巴林的勒勒车,辕条短、轱辘大,不易倾倒,驾驭起来精干得手,很适应本地的山岭沟壑地形。 造车时,将桦木或柞木烘烤软和,并使之弯曲成弧状,两三段弯曲的木弧连结在一起,便成车轮。它的构造分为车上部和车下部两部分,车上部是由两根车辕、8-10条车撑、车槽组成,车下部是由车轮、车辐、车轴组成。车辐多在15-20根之间,车轮直径最长的有1.5米左右,相当于牛身的高度。在两辕的顶端系上编拧而成的绳状柳条,套于牛脖子上的横木上,以供拉行。 勒勒车体上有用柳木条弯曲成半圆形的车棚。棚周围包以羊毛毡,形成篷帐,用以遮阳光、挡雨、防雪、御寒。 平时是库房 勒勒车是和蒙古包、游牧生活同在的一种交通运输工具,也是“家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蒙古族来说,勒勒车就是家车(有车就有家,有家就有车),蒙古人逐水草而居,频繁搬迁,家车一走家便连根拔了。游牧人坛坛罐罐不多,有些东西平时装在衣箱里,衣箱放在车上,从来都不卸下来,这就是平时的库房。 战时是战车 勒勒车车身小,双轮大,完全用 桦木、 松木、柳木、 榆木制成,便于制造和修理,而且易于在草原上行走,除了搬运毡房、物资、生活用水外,战时还常用作驮运军队辎重的战车。 吆喝牲口而得名 “勒勒”是牧人赶车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因此而得名。勒勒车又叫大 轱辘车。因常以牛拉动,故也叫蒙古式牛车。这种车轮体高大,车身轻便,对于草地、雪地、沼泽地等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即使损坏也容易修理。正是由于勒勒车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修理的便捷性,所以才能一直沿用下来。从古代到近代,勒勒车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庞大的勒勒车队是由十几辆甚至几十辆车组成的,驾车的往往只是妇女或儿童。为了不使车队走散,每头牛的犄角都用绳子相连;最后一辆车拴有大铃铛,叮当叮当地响,以便使前面的人能够听到。 一车多用 勒勒车是一个通称,实际使用时,根据勒勒车不同用途还有许多具体名称,比如:装衣服和装食物的车共同称为箱子车,装佛像、佛灯、佛龛、香烛、经卷及贵重物品的车称为佛爷车,专门拉水的车称为水车(车上的大扁圆桶能盛十几担水),柴薪车专门放牛粪和引火柴。 蒙古人在搬迁时,遇上水草丰美的地方,顺便也捡些柴火,遇不上或者刮风下雨就用车上的柴火。柴薪车上周围四快板子是活的,朝上往下捆成没盖的箱子。带车棚的勒勒车称为篷车,它可单独使用。篷车装饰的豪华一些,过去贵族用的勒勒车称为轿车。 迁徙途中,人们可在篷车里面睡觉。 勒勒车队的最后三辆车是专门用来拉蒙古包的。有的人家东西很多,就有闲物车。另外,还有空车,上面啥也不放,以备不时之需。 勒勒车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传统交通工具。勒勒车制作技艺并不复杂,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其传承 冲击很大。
作为蒙古文明的一个代表,勒勒车在蒙古族的发展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来到兴安地区的游客能够一睹这一古老文明产物的风采, 东乌珠穆沁旗等地的几个旅游景点都开展了乘坐勒勒车活动,使身在现代的游客能够亲身感受乘坐勒勒车在草原上游荡的远古感觉。 勒勒车是牧人企盼牲畜繁殖的福音、它装载着牧民们的幸福和吉祥。在那达慕大会或庙会上交易时,勒勒车的吱吱声带来的是牧人的喜悦;在婚丧喜宴时,亲朋好友坐着装饰得五彩缤纷的勒勒车来祝贺,欢声笑语洒满整个草原。游牧一曲悠远的 牧歌,长长的勒勒车队昭示着 蒙古人的企盼和幸福。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御马文化
下一篇蒙古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