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仆寺旗旅游网
信誉保证
旅游品牌
方便快捷
优质服务

草原民俗路

微信图片_20190413094654.png

第一站:贡宝拉格苏木

贡宝拉格苏木位(相当汉族的行政单位乡)于锡林郭勒盟最南端太仆寺旗境内,锡林郭勒汉语意思是:“丘陵地带的河”。南与河北省沽源县交界,西与河北省康保县毗邻,总面积850平方公里,总人口0.4万,辖20个嘎查,是以畜牧业为主体的蒙古族聚居地(牧区),贡宝拉格一词为蒙古语,汉语翻译为“深深的泉水”。可利用草场面积106万亩。贡宝拉格草原资源丰富。有天然草场56万亩,牲畜饲料地11.42万亩;草原上盛产着野韭菜、沙葱、白蘑等野菜。草原风貌保存完整,是唯一汇集内蒙古九大类型草原的地区,也是中国北方草原最华丽、最壮美的地段,素有"吉祥草原"之美称。是游客观赏秀丽草原景色、领略游牧民族风情的首选之地。贡宝拉格苏木的五旗敖包就是太仆寺旗皇家御马场的原址。这里曾经是清朝的皇家御马场,最多时养育着7万多匹马,专供皇室的军用马匹和御用肉食、奶食。从八旗抽调的牧丁负责放养御马。

微信图片_20190413140413.jpg

第二站:牧民人家

路过当地的嘎查(相当汉族的行政单位村),大家可以看到蒙古族现在居住的村落-嘎查。众所周知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在过去,大多数蒙古人是采用游牧的方式生活,每年在不同的季节会迁徙到不同的牧场,因而演变出蒙古包的居住方式,主要是因为蒙古包比较容易拆卸、搭建和运输,非常适合游牧的生活方式。蒙古包多为原型结构,大家猜猜为什么?主要是因为:大家来到草原,被草原的空旷辽阔的美景所吸引,同时可能都体会的到蒙古地区的风比较大,蒙古包之所以建成圆形只要也是为了起到缓解风力的作用。如果您搭建个方形的蒙古包,在大风的天气下,第二天早上起来,估计您就能体会的什么叫做“以天为被,地为庐”了。蒙古包主要结构为:哈那墙(蒙古包的围栏支撑)、乌尼干(连接哈那和套瑙的长杆)、套瑙(顶部)、门、围毡、外罩组成。框架多为木制结构,木材原料经过多次油浸晾晒而成,对木材的韧度和防潮性都有很好的改善。蒙古包的门一般也比较矮,不习惯的朋友经常会被磕到头。为什么要建得这么矮呢?其一:蒙古地区气温较低,门小起到保暖的作用。其二:正对门的位置一般是供奉祖先成吉思汗画像的位置,人们进门需低头(代表行礼),也起到对成吉思汗的敬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在的牧民基本结束了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多选着了定居,形成了现在的嘎查格局。牧区地广人稀,大家可以看到每个嘎查的户数都不是很多,一般在10-20几户都等。牧民人家的院子一般比价大,基本都是包含生活区、牲畜棚等组成。每户在院子里都堆有牛粪堆(给客人指下那个是),用途是现在牧民依然保持着用牛粪烧火的传统习惯,包括冬季取暖,做饭等方面。谁家的牛粪堆越多越大,代表着谁家越富裕,生活条件越好。粪堆多了,代表本户饲养牲畜越多。在过去牛粪堆也代表着财富,蒙古语中“财迷”一词翻译过来的含义就是”天天在家数着羊粪蛋“。牧场也是根据家庭人数,进行了分配。户户都分配有自家的牧场。牧场主要分为冬季和夏季牧场,用网子或矮石头墙圈起来的就是个人家的冬季牧场,主要是为了冬季打草所用,未圈的为夏季牧场,每个嘎查的夏季牧场,供本嘎查牧民夏季放牧所用

微信图片_20190413140426.jpg

第三站:黄鼠篇

大家看到草原上跑着的像老鼠的动物,当地人称为黄鼠,不是黄鼠狼呀。细齿类,西方称土拨鼠,在老北京有被称为大眼贼的(因为眼睛比较大)。黄鼠吃草,打洞栖身,会站立,生活习惯与兔子接近。由于狼和鹰等天敌的减少和其繁殖能力较强,黄鼠数量日渐居多,黄鼠洞对草场破坏性较大,容易崴伤牲畜的脚,这也是大家骑马体验时为什么需要马倌牵引的原因之一。黄鼠的捕捉方法:看见其进洞后,向洞内灌水,约半桶水,黄鼠受淹后就会从洞内露出头来,并且不动。黄鼠身带细菌和寄生虫,且会咬人,因而不建议大家捕捉。黄鼠肉可以食用,在古时有富人吃羔羊,穷人吃黄羊和黄鼠的说法。黄羊是蒙古当地的一种野生动物,肉比较豺。现今黄羊的数量锐减,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比较珍贵。所以现在反过来变成富人吃黄羊,穷人吃羔羊了(玩笑话)。

微信图片_20190413140431.jpg

第四站:宝日浩特古城遗址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近日在贡宝拉格苏木新发现一处元代古城遗址。今年年初在这一区域发现了宝日浩特元代古城遗址。今年相继发现的这两处元代古城,都处于内蒙古正蓝旗元上都的西部,是当时元上都到元大都(北京)的重要驿站城镇。

据介绍,新发现的古城遗址位于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海日图嘎查乌日特敖包西约3公里处。这座古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均为333米,城墙残高1.5—3米。西墙开1门,东墙开2门,两个东城门之间相距50米,均无瓮城。城内地表发现大量的罐、缸、碗等陶瓷残片。古城的具体性质,尚需进一步探考。

考古工作者在贡宝拉格苏木发现了宝日浩特元代古城遗址。因距离元宝昌州故址(今河北沽源县九连城古城)较近,位于大都(今北京)和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的驿道西路,专家推测该古城可能为一处元代驿站城镇。

宝日浩特元代古城城墙为黄土板筑,外侧包砌石片,有南、西两个城门,外设瓮城。因古城外部包砌的石片为当地所产紫红色石材,当地人称其为宝日浩特,意为“紫城”。

微信图片_20190413140435.jpg

第五站:羊群牛群

内容参考土特产导游词里的相关内容,为土特产的销售做铺垫。选合适的位置让游客下车拍照,下车前讲好注意安全事项,包括内容:与牛羊要保持距离,告知客人牛会顶人的。不要赶撵牛羊,会引起放牧人的不满。不要随便丢垃圾,爱护草原环境从我做起,文明旅游。车上定好说好集合时间。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土地富饶辽阔,草场宽广丰美。清代初期在这里设察哈尔左翼牧群,专为皇家提供马匹和肉食等畜牧产品。太仆寺旗总面积3415平方公里,全旗的草场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草场覆盖率百分之百。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防止草场流失,全旗草场中阶段性禁牧草场52万亩,草畜平衡54万亩。平均24.31亩草场可养一只羊,48.62亩草场可养一只牛。平均年出栏量羊约20000只,牛7000头。当地草原生长有近千种饲用植物,实用价值高,饲口性强的有近百种,牧草种类达40科,123属,178种,多为乔本科、豆科、菊科牧草。尤其是羊草、冰草、羊茅草、野荞麦、披碱草等非常适合饲养牛马羊等牲畜。在这里放牧的当地蒙古黄牛、希蒙塔尔牛、夏洛来牛、察哈尔羊、苏尼特羊、小尾寒羊、黑头羊、细毛羊等优良牧种所生产的牛羊肉制品和奶制品闻名世界。

微信图片_20190413140439.jpg微信图片_20190413140442.jpg微信图片_20190413140447.jpg微信图片_20190413140455.jpg

第六站::风力发电(风车群)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能源的需求也明显增加,而地球上可利用的常规能源日皱匮乏,寻找和开发新能源成为人类的重要使命,早在20多年前很多国家就已经开始研发可以商业运营的风电机,以极低的成本去获得最大的收益,其中德国美国和丹麦在2003年时以经成为风力发电的巨头,他们垄断着该行业最先进的发电机技术,而我国风力发电起步较晚,最开始中国向美国表达想要进口其发电机时却受到了美国的不屑和拒绝,中国向欧洲购买风力发电机却遭到了欧方漫天要价,一面是美国的冷嘲热讽一面是欧洲的漫天要价,他们似乎是商量好的等着看中国出丑,为了不再受制于人,也为了给国家争口气,我国华锐风电公司承担了这一重任,夜以继日加紧发电机的研制工作,经过科研人员的不屑努力2010年制造出了自己的发电机,并且是全球最大的,华锐风电公司研发的发电机其单功率,单位面积,装机容量和风能利用效率等都远远超过德国所产的发电机,且成本更为低廉,使中国的风力发电机在国际上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不管从技术上还是成本上都令所有国家羡慕,中国的风电实力正在悄然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改变着世界风能的格局。风力发电是环保新能源产业,一次投资,多年收益。风车的朝向随着季节风向的不同可调整。风车一般建在风口处,内蒙古地表空旷,风力资源雄厚,非常适合风电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微信图片_20190413140500.jpg

第七站:农区(土豆花)

因气候和地理的独特性,太仆寺旗当地形成了特有的农作物种植产业链,其中以荞麦、莜麦、甜菜、西芹、油葵、沙棘、苁蓉、胡麻、马铃薯和品种繁多的中草药等农产品和经济作物。

微信图片_20190413140505.jpg微信图片_20190413140513.jpg微信图片_20190413140509.jpg


第八站:马拉盖庙

中土佛教和藏传佛教(马拉盖庙)的肩带区别:

⑴ 藏传佛教的喇嘛是可以吃肉的,吃的肉叫做“三净肉”意为眼不看为静;心不想为静;耳不听为静;此为三静。中土佛教的沙弥(一般出家人称为沙弥,只有修行级别高的人才称为和尚)是戒荤的。

⑵ 藏传佛教一般大殿装饰比较辉煌,装饰有各种经幡和唐卡等,主要介绍一下唐卡,其是一种记载着一些佛教传说和活动的丝绢画。中土佛教大殿则布置比较朴素。

⑶ 参观注意事项:寺庙的门槛不要踩踏,要跨过去。因为寺院的门槛一般代表着佛的肩膀,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要跨过沟沟坎坎。寺庙的建筑外观可以拍照,但尽量不要拍佛像,俗话说:请佛容易,送佛难。您把佛像拍到手机或者相机里,就相当与请回家了。我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所以大家不管是否信仰佛教,请准守相关佛教规矩,文明参观。

⑷ 马拉盖庙现在的面积只为原来面积的八分之一,原来的马拉盖庙在文革时期的破四旧运动中被拆除了。后来通过牧民自发捐资逐步恢复到现在的规模。

⑸ 马拉盖庙的历史和传说:

内蒙古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草原上,有座小山。山的阳坡上,有座古老的寺庙,这就是太仆寺旗当地唯一的一座寺庙马拉盖庙,也叫做咸安寺,这里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和传说。

内蒙古太仆寺旗有四座圣山西部的汗苏勃日格(凤山),北部的巴日斯(虎山,俗称石条山),东部的劳•奥日希森(龙山,又称玛拉盖庙敖包山),南部的阿日斯朗特(狮山,张北县三号乡蔡家营子,又称老虎台),四座圣山拱卫着太仆寺左翼这片圣洁的土地。

四圣山中最有讲究的是玛拉盖庙敖包山。玛拉盖庙敖包山非常像一个坐北朝南、举目远望的龙首,玛拉盖庙就建在了龙的前额上,是保佑万物的地方。庙后边的敖包是龙的脑颅,敖包的石堆里有几块带有马蹄印的石头,据说这些蹄印正是成吉思汗攻打金国时途经此地所留。庙南左右各有一方小湖(淖尔),分别叫扎格斯图(有鱼)淖尔、莫勒黑图(有蛤蟆)淖尔。据传这两面湖是龙的双眼。最像的是龙鼻,站在玛拉盖庙的庙堂之上,向南远眺,两淖尔中间凸起了一条长长的开阔地,完全是一只圆润宽扁的龙准,鼻腔的轮廓清晰可见。庙南边的圆形山——雅尔尼敖包为龙鼻上的宝珠。再往南边,有一条小河,为龙的胡须。

这里至今还流传着康熙皇帝出巡于此的故事。相传,康熙帝北巡。一天,来到贡宝拉格境内,举目瞭望,大吃一惊,倒吸了一口气,对随从说:“这是龙的故乡,这里将出现一个大人物与我分庭抗礼。”随从问:“陛下神眼,如何看出?”康熙指着一座山说:“看,这座山是条卧龙!”随从们顺着手指望去,山上紫雾缭绕,山在其中隐约舞动,还发出刺耳的咝咝声。众人吓得脸色苍白,不知所措,康熙忙摘下帽子向山上扔去。帽子一落地,紫雾缓缓散去,山也不再舞动了。随从们松了一口气问道:“陛下,怎么您的皇冠落上去,山就静了呢?”康熙答道:“不用我的帽子压它一下,它会翻天的。”康熙回宫后,这座山总在他脑子里萦绕,常常睡不成眠,便派一高僧前去破之。高僧来到那座山下所见怪现象与康熙帝所见一样,他不慌不忙,席地而坐,双手合十念起经来,念着念着,怪现象消失了。高僧把所见所闻禀报了康熙帝,并建议在山之阳建座寺庙以镇之。于是,康熙下令祠部,立即在那座山上建庙。祠庙竣工后,没有名称。因康熙帝往山上扔过帽子,这里的人们就管它叫玛拉盖庙。后来,祠部请康熙帝题匾,康熙帝抓起毛笔写下“咸安寺”三个字,意思是天下太平。庙上虽然挂着显赫的牌匾,但这里的老百姓仍习惯地叫它玛拉盖庙,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叛乱,满清军队倾巢出动前往南方六省平叛,京畿空虚。康熙十四年(1675年)三月,年轻气盛的布尔尼亲王乘吴三桂叛乱,欲从盛京劫其父阿布奈反清,被从嫁公主长史(即秘书)辛柱告发。满清朝廷派遣抚远大将军鄂札、副将军图海率家奴和科尔沁等部的蒙古军队数万人前往镇压。布尔尼、罗不藏兄弟联合奈曼旗札萨克郡王、喀尔喀左翼旗公垂等率领察哈尔右翼等数千人,从辽东直奔张家口,准备与调驻宣府的察哈尔左翼四旗的官兵会师,一同发兵京城。但是,统领察哈尔左翼四旗官兵的大臣不敢与朝廷对抗。而察哈尔左翼四旗官兵不顾散秩大臣的阻拦,在宣府哗变,毁长城边墙去投布尔尼亲王。三月二十七日,布尔尼亲王的队伍到达张家口以北的鄂西奚,夺取了御马厂和清朝大臣马厂的马群。四月二十日,鄂扎和图海率领的家奴队伍到达岐尔达素后,探知布尔尼的队伍在达禄(太仆寺旗和沽源县一带)驻营。四月二十一日,图海指挥的队伍到达达禄,率家奴队击退布尔尼伏兵。此时,喀尔喀公垂遁走,都统晋津投降,布尔尼力不能支,遂与兄弟罗不藏率30余骑突围逃走, 被蒙古骑兵追上,将布尔尼、罗不藏射死。

据传,康熙在此后的很多次平叛和对外战争中都抽调了察哈尔八旗兵,他们的忠勇、善战,使康熙很受感动,也逐渐对阿布奈和布尔尼的处置有些反思。便在晚年决定,由朝廷出资在鄂扎和图海围歼布尔尼的地方,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并敕令该寺庙为“咸安寺”,即大家都平安的意思。因为布尔尼亲王在突围时中箭受伤,把帽子甩掉。当地的察哈尔太仆寺左翼牧民,为了纪念察哈尔的英雄——布尔尼亲王,便称该庙为“玛拉盖庙”(玛拉盖,蒙古语帽子的意思),每年都要在此举行祭祀活动。

玛拉盖庙确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寺庙。首先它的名称与众不同,通过研究发现,其他庙宇多叫什么“善”啦,“禧”啦,用一些吉利字眼,玛拉盖庙却叫“咸安”,这很可能与战事有关。另外,咸安寺的档案在北京,不在喇嘛印务处,这就说明内蒙古的喇嘛管理机构是管不着咸安寺的。因此,玛拉盖庙或许真和布尔尼的战事有一定的关系。

咸安寺(蒙名布仁阿木古图苏默,牧民俗称玛拉盖庙)始建于康熙末年,雍正二年(1724)竣工,敕封“咸安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铸钟。民国五年(1916)重修。该庙注册喇嘛428名,香火地60顷。寺庙有众多沙毕纳尔(僧徒),鼎盛时期,喇嘛人数超过500名。太仆寺左翼牧群五个旗的喇嘛们还自筹资金修建了喇嘛住所,以及镶黄、正白、镶白、正蓝院和骟马院等5处大院。喇嘛都有自己的积蓄和资产。据民国时期宝昌县有关资料记载:咸安寺为蒙古人的寺庙,又称玛拉盖庙,在县城南边,离宝昌城50多里。是一座砖瓦结构的建筑,占地面积10亩,门前竖旗杆一对,约6丈高,共有8个大院。有60根大红柱子,房屋有130多间。南北大院的两侧有4座鼓楼。有2头青铜狮子。正殿5间,两侧有厢庙,有大小20多尊佛像。主殿前有2尊石碑,上边刻有蒙文。庙院内有两棵古树。房屋若干。常住350多名喇嘛。每年农历六月十四日,远近的喇嘛聚集在这里举办法会。

玛拉盖庙的建筑雄伟壮观,在北方寺庙中属上乘之作。寺庙跳神所用面具尤为精美生动。庙中曾藏有整套的《甘珠尔经》、《丹珠尔经》等稀有经书。这里的喇嘛,有些曾到拉萨、塔尔寺、拉卜楞寺、五当召等寺庙修炼,曾分别获得转世活佛候选人、大喇嘛、堪布、噶加、格西、固始等职位。

由于玛拉盖庙周边草原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在曼巴殿建成后,喇嘛们开始学习研究蒙医、藏医学。通过采集药材、辨认药材的实践活动,来教育培训喇嘛。先后有很多医术高明的喇嘛医生,在民间问诊治病。散落民间的佛像、经书、史料多被收集放到该庙,所以该庙内的经书史料非常丰富。玛拉盖庙的主殿上曾有一个人的雕像,此人是第二世章嘉呼图克图伦毕多吉。 “文革”中雕像被砸,打砸时在雕塑头像下边发现了建造此庙的档案。档案是用黄绸子包裹藏在头像下边的,档案也在文革中被毁。雄伟壮观的玛拉盖庙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被陆续拆除,特别是十年文革,玛拉盖庙的精美铜造像及价值连城的经书、档案、史料,被烧得烧,毁得毁,已所剩无几。2006年,在多方的努力下,玛拉盖庙得以重新部分修复。虽然规模比较小,但是太仆寺旗的佛教徒和旅游者还是有了一个敬香礼佛、参观留念的地方。

微信图片_20190413140521.jpg

网站联系方式设计副本.jpg



分享到:
安全出行  安心旅游
阳光价格  明码实价
服务电话  13241707088
周到服务  专属客服
为什么选择来太仆寺旗旅游
放心的服务
优秀的服务标准 开创的保障体系
旅游资讯
攻略指南
精品游记
旅游索引
智慧旅游
放心的价格
具竞争力的价格 无任何隐形费用
常见问题
帮助中心
会员中心
旅行保障
航班查询